(一) 業務內容
業務範圍
營業比重
主要產品(服務)項目
- 車用 LED 燈模組(LED Automotive Lighting)
- 超高亮度與高功率發光二極體元件(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High Power LED)
- LED 交通號誌燈與 LED 路燈(LED Traffic Signal、LED Street Light、LED Flood Light)
- LED 導光模組(LED Light Guiding Module)
- LED 小間距顯示屏
計劃開發之新產品(服務)項目
產業概況
產業之現況與發展
LED總體及照明應用市場
LED發展至今由於其更換周期較傳統燈具長及照明發光效率已超越傳統光源,市場滲透率不斷提高,雖然 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LED照明成長可能趨緩,不過長期而言,LED照明崛起,使得照明節能產品性價比短時間快速提升,各國政府在照明節能與環保推動上,看到一個能夠取代過去高耗能的照明產品,讓照明節能政策推展更加順利,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之報告指出,在全球照明節能與環保政策發展更加嚴謹之下,具有照明節能優勢的 LED照明產品成長率將持續提高,並持續壓縮傳統照明產品市場,預估2020年滲透率將達55%左右,預估至2024 年將有機會突破8成,未來成長可期。
車用照明市場
以各國車用LED產值及滲透率分析,由於法規要求及市場需求,歐洲為目前全球主要區域中LED產值及滲透率最高之地區,日本之滲透率居於第二,但由於總人口和汽車銷量基數較小,產值低於中國和美國。國內車用LED市場除了我國業者已積極佈局多年以外,由於電動車與自駕車等新能源汽車具有更高的省電需求,因此長期需求潛力佳,且汽車LED的滲透率亦有持續提升態勢,故儘管2019年及2020年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汽車銷售表現,不過在新能源占比與LED滲透率持續提升下,國內業者佈局LED成效逐漸顯現,促使車用LED產值將呈現持續上揚走勢。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LED 總體及照明應用市場
汽車照明市場供應鏈說明如下
產品之各種發展趨勢
LED 車載照明應用市場
在新興國家經濟力道的增強下,對於汽車需求而言,每年亦將逐步的成長,其中以亞洲中國大陸及南亞洲等新興國家汽車市場需求成長力到最為強勁。因此未來在發光效率提高與成本下降下,將提高車用LED的滲透率,潛在商機可期,而且在節能永續的趨勢帶動下,全球電動車的銷售量跟市占率皆持續攀升,各大車廠也加緊腳步投入新能源車款的研發製造並同步帶動車用LED的市場需求,目前在2021年全球的LED而在新能源的車種中,LED車燈滲透率將高達90%以上,未來如隨著車市回暖推動出貨提升再加上LED照明滲透率增長,年全球車用LED的市場產值將達到高峰期。
戶外照明應用市場
隨著5G商業化發展,路燈近年在城市扮演微型基地台角色,智慧化的路燈成了智慧桿。此外車聯網的持續發展,大家已慢慢的從電動車、自駕車的關注擴及到路側設備(RSU,Road Side Unit),傳統市政建設已經遍布很多非常穩定的基礎設施,但是數位時代來臨後,如果這些基礎設施能進一步智慧化、服務市民,在數位潮流中建構密集、敏銳的神經網路,對於促進智慧城市的落實會有很大幫助,其中一個就是遍布整座城市的智慧照明電杆,全球商機高達3.4兆。
交通號誌應用
目前市場也開始有公司設計無線型號誌燈,可以減少施工可節省道路開挖工程費用,也能減少道路開挖時用路人的不便,這樣相關產品,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智慧型城市的來臨,未來在物聯網與車聯網的架構下,此產品將會越來越普及,目前台灣的交通號誌燈,紅綠燈則約有85萬盞,如果全部換成智慧型無線號誌燈,其產值在台灣區將可達100億台幣以上。
LED 小間距顯示屏應用
小間距LED顯示幕自面世以來受到業界廣泛關注,保持著較高的年增長率,根據。根據TrendForce LED研究(LEDinside)最新「2020全球LED顯示屏市場展望企業會議、銷售渠道與價格趨勢」報告,隨高解析度與高動態對比顯示需求爆發,預估民國108年至民國114年小間距LED顯示屏(點間距≤P2.5)產值年複合成長率將達27%,未來幾年P1.2-P1.6以超小間距(點間距≤P1.1)產品由於目前出貨基數較低,未來將最具成長動能,預估民國108年至民國114年的CAGR為58%。
產品之競爭情形
- 本公司超過80%的營收來自車用LED光源產品,已陸續取得全球超過40家汽車廠的訂單,逐漸成為世界知名大型車燈廠之長期策略合作夥伴,訂單能見度到2026年。汽車OE市場的進入門檻相當高,而本公司已投入此市場近20年,逐漸奠定穩固與無法被取代的地位。
- 本公司受惠於北美多家國際車燈大廠的信任持續取得ODM及OEM訂單,本公司得以持續擴大市場版圖。車燈模組訂單除穩定持續地大幅度成長中外,並與世界主流EV品牌正式合作包含Tesla, Rivian, Fisker, BMW, STLA, GM等,預期未來營收與市占率將有可觀的成長。
- 基於行車安全性考量,汽車原廠LED燈模組均需通過縝密而精確的設計及極嚴格之安全標準認證,模組設計開發與驗證時間往往長達1-2年,且如為第一次與第一階供應商(Tier 1)大廠合作,從資格審查、驗證到送交樣品所需時間更須達三年之久或甚至更久的時間。
- 汽車業對品質系統及良率之要求極高,ISO9001及IATF 16949僅為基本要求,若要服務歐系客戶,必須取得VDA 6.3的認證,此外品質必須追求零缺點,門檻較高。
- 主要銷售客戶皆為歐美加世界大廠,以及美國、德國大廠在中國的研發與生產據點,合作對象均為年營業額千億台幣以上且歷史悠久之世界知名大公司為主,須具備相當先進的之技術能力及極高的市場佔有率,本公司以堅強的技術團隊、快速而精準的光機電熱設計服務、優質而誠信的客戶服務,以及堅強的客我策略聯盟關係,使本公司得以隨著LED應用領域的擴大而有營收持續成長的營運績效。本公司自我期許逐漸成為客戶舉足輕重、長期依賴的最佳車用照明LED模組與元件供應商。
技術及研發概況
所營業務之技術層次、研究發展
LED 發光元件
聯嘉光電希望成為全球車載領域創新光源的領導廠商,所以從LED晶粒端的發光效率及可靠度的提升,到LED封裝的出光效率及光型控制,再到LED模組的結構及配光設計,都做深入的探討及分析,希望所發展出之創新車載光源相關專利能夠滿足以下四種目標:
- 客戶的特殊需求 (達到Design-in LED光源的優勢)
- 最佳LED出光的利用效率 (達到最低耗能的優勢)
- 上下游整合的成本效能 (達到最佳性價比的優勢)
- 車燈應用的簡單化 (達到客戶方便設計的優勢)
LED 綠能產品
因應停車場、廣場及大型運動場及大樓照明需求,本公司也開發了多種不同瓦數功率及光型規格要求的投光燈,來滿足不同客戶對於規格及應用要求,並可連接無線模組進行遠端控制偵測,亦可連接動態偵測模組進行感測調光,無線模組及動態偵測模組無需額外配置電源供應器驅動,大幅降低無線智能照明系統的複雜性及成本,協助客戶兼顧能耗及場域安全性。
在智慧交通發展上,聯嘉光電也投入研發人力,號誌燈整合通訊可以配合 AI辦識即時管控人流及車流,並朝無線化及綠能化發展,可以在夜間進行減光功能節省不必要的耗電,未來更可與車聯網整合,協助建置我國車聯網環境發展。
車用照明光學模組設計與技術開發
為因應各國汽車環保法規的變更,未來新發售的汽油車將無法繼續販售,將改以電動車及自駕車為市場銷售的主流。歐洲將在 2025 年開始就有部分國家全面禁止新的汽油車的銷售;台灣亦將在 2040 年全面禁售新的汽油車。面對此改變,將產生新的商機及需求。新的需求包含了聯嘉光電的 LED 車燈模組,LED智慧型頭燈模組,Mini LED 車內/外訊息顯示模組及汽車室內燈模組。聯嘉光電累積多年 Tesla M3 出貨成果及擁有專利的創新光源,將有利於爭取未來新型電動車的商機。尤其是 Mini LED 車內/外訊息顯示模組將可使用於電動車/自駕車上,此產品平台除了具有自發光及高亮度不受太陽光照射影響資訊的讀取外,更具備較 LCD 顯示模組更大的模組彎曲度。電動車/自駕車便於進行空間設計及彈性利用。未來可用在自動駕駛車(Level 3 以上)和行人或車輛車外訊息溝通(Communication)上,可以更加清楚及容易。電動車的尾燈(RCL, Rear Combination Lamp),也有朝向 Mini LED 數位顯示的方向發展。
最近年度及截至年報印刊日止投入的研發費用
開發成功之技術或產品
LED發光元件
開發完成153款產品符合汽車規範AEC-Q101的LED光源、66款產品符合汽車規範USCAR-33的LED光源與汽車頭燈用LED(F1)光源。
戶外、工業用LED照明產品
聯嘉路燈系列已開發瓦數涵蓋範圍從30W到250W,可更換Type II M、III M、III P、III D、V…等不同光型,採模組式設計可切換光源/光型/驅動器/雷擊防護器…等,燈具能效可達180lm/W。
號誌燈朝向通訊及智慧管理設計,可由後台收集電力及故障資料管理追蹤,同時可以在夜間進行減光降低耗電量。結合通訊功能之警示閃光燈系統,可應用於霧區、橋樑、山區盲彎等區域,提高用路人安全性。
投光燈系列已開發出100W~180W不同瓦數功率(6×6及6×5不同光型)產品 ,燈具效率可達140~150lm/W,是極具市場競爭性產品,目前也得到北美市場客戶得需求。
車燈模組設計開發
開發完成另一創新LED車用光源UniFlex Linear,也更進一步的開發出第二代的UniFlex與Linear的設計應用,並在UniFlex面光技術進行結構優化與成本降低的新一代設計,整體可將光學效率提高至少20%,並降低LED模組功耗,達到低功耗、低成本的高光效模組。
長、短期業務發展計畫
短期業務發展計畫
- 強化與既有世界級長期客戶之關係,持續開拓更多國際大型新客戶。
- 持續開發汽車客戶期望的前瞻性創新光源技術與產品,領先市場潮流,成為客戶不可或缺之供應商
- 落實價值工程(VA/VE)改善計畫,提高接單競爭力。
- 擴大自動產線與產能,滿足業務增長需求。
- 使創新產品(技術)量產化。
長期業務發展計畫
- 持續創新,強化及擴大核心技術,增強業務競爭力及新產品供給面。
- 異業結合及共同研發,開發車用新產品線,擴充業務服務面。
- 配合營運需求,持續擴增海外生產基地及服務據點。
- 面對全球同業的競爭,持續開發創新產品,結合彈性應變及有效率的設計研發能力、製程能力及業務服務能力,提升報價接單成功率。
- 加速全公司 E 化的導入,提升長期競爭優勢。
- 積極導入 AI,投入人才儲備和軟硬體整合,滿足市場需求之高變動生產內容、少量多樣、高效率的新模式。最終提高組織效率和增加新的收入。
(二) 市場及產銷概況
市場分析
主要產品(服務)之銷售提供地區
市場占有率
本公司屬於 LED 燈產業鏈的中下游產品供應商(Tier 2 和 Tier 3),以提供 LED車燈模組與 LED 元件為主要服務項目。本公司主要服務對象為 OE 汽車原廠客戶,提供設計、開發、認證、測試及量產的系列服務,逐漸成為車燈客戶倚賴的ODM/OEM 供應商,依北美區域 2022 車用模組出貨量而言,約每 9.4 輛新車當中,就有 1 輛是使用聯嘉光電的產品。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產品的開發朝節能減碳的方向發展趨勢,本公司主攻世界大車廠之車用 LED 燈,已具有良好可靠的口碑,且在國內 LED 車用元件一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新能源環保政策趨動下快速成長的 EV 車用市場,與世界主流 EV 品牌(包含 Tesla, Rivian, Fisker, BMW, STLA, GM 等等) 已建立正式合作的基礎下,市佔率也將可預期倍數成長。
此外,本公司的 LED 號誌燈行銷全球,除了在台灣市場為主要供應商之外,並已取得美國四十三州之認證,並裝設於四十三州,為全美領先的 LED 號誌燈供應商之ㄧ,此外,並銷往馬來西亞、越南、阿根廷、加拿大等國家。
市場未來之供需狀況與成長性
根據各國汽車協會資料統計,受晶片嚴重短缺影響,2022年全球汽車銷售僅8,100萬台,約成長5%,相對的,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成長達49%,前三大市場依序為中國大陸、歐洲及美國,其中中國大陸佔比超過6成。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林芬卉觀察2022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發展,對比汽車整體銷售量仍不如預期,電動車銷量持續呈現顯著增長,達978萬台,其中,中國大陸及美國市場年增率分別達70%、40%以上,歐洲市場僅呈個位數增幅。展望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超越1,400萬台,中國大陸與美國銷量成長仍將最為亮眼,歐洲則仍將呈現緩增情形。LED相關車用照明在新式燈具設計及應用、環保節能、全車電動化趨勢下,不論是在車外用燈、車內照明、指示及裝飾應用領域將持續導入及提高滲透率其市場需求依然可期有長足的發展。這也是這幾年來台灣LED廠紛紛積極跨入車用市場的原因之一,且由於汽車供應鏈相對封閉,需長久的技術及產品驗證,需花費約5年以上的耕耘才有機會打入,相對門檻較高,但只要進入車廠供應鏈後,合作關係長達10年以上。而根據IHS Automotive 所做的報告顯示,全球汽車市場在2024年將可高達一億一千萬輛,以汽車產業而言,未來十年內需求仍將持續增加,對於本公司未來發展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競爭利基
- 聯嘉光電集團-上中下游垂直整合
- 國際化之行銷管道與良好的客戶合作關係
- 堅強的經營團隊及自主的研發技術,可提供專業 ODM 服務
- 通過國際認證、產品品質深受肯定
發展遠景之有利、不利因素與因應對策
發展遠景之有利因素
- 自主先進的研發技術能力
- 先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可降低單位生產成本
- 精密品質檢測
- 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發展遠景之不利因素
- 採購之規模仍需加強,以增加與新入此領域的競爭對手的距離。
- 因應對策:新車專案之設計將集中於共用元件,以經濟量與統籌採購來增加議價能力。
- 主要市場在北美,離目前台灣總部與中國子公司生產基地遙遠,導致運費、存貨之增加。
- 因應對策: 增設北美自動化生產基地,以縮短交期、運費與存貨之投入。
- 外匯匯率之波動,嚴重影響公司的獲利。
- 因應對策: 除自然避險外,另外承作避險性衍生性商品,降低收入與支出之淨曝險部位。
- 人才培養機制必須持續強化,方足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 因應對策:公司上市後將可以增加公司知名度及人才之引進,人力資源的發展與企業永續經營的關聯性,強化企業與員工的互動連結,以人才培育發展管理,以提升企業之競爭優勢。
- 中國勞動成本上升。
- 因應對策:以自動化設備取代部分人工生產及改善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