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船 (2208.TW)》公司發展,業務介紹與現況

內容目錄

(一) 業務內容

業務範圍

主要產品之營業比重

公司目前之商品及服務項目

  1. 商船建造
  2. 艦艇及公務船建造
  3. 船艦維修
  4. 離岸風電工程及機械製造

計畫開發之新產品及服務

  • 新法規 EEXI 提供船東符合法規建議之因應作為
  • 浮動式離岸風力發電系統
  • 新一代碳排放強度指標(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 CII)船型研究

產業概況

產業之現況與發展

全球簽約情況、手持訂單與交船展望

2022 年全球所有船型的船舶簽約量為 8,340 萬 dwt(載重噸)(不分船型),相較於 2021 年減少 5,410 萬 dwt。除了液化天然氣載運船(LNG Carrier)和汽車專用船(Pure Car and Truck Carrier)之外,其他船型簽約量都呈現下降趨勢。

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全球的船舶手持訂單量(不分船型)與 2021年底相近,約為 2 億 2,510 萬載重噸(佔船隊載重噸約 10%);預計於 2023 至 2025 年將分別交付 9,510 萬、7,310 萬、4,080 萬載重噸,2026 年(含)後將交付 1,610 萬載重噸。

貨櫃輪簽約情況、手持訂單與交船展望

因 2022 年下半年全球塞港情況開始緩解,經濟衰退問題持續發酵,以及俄烏戰爭亦加深歐元區通貨膨脹,連帶影響原材料及能源價格,加重全球通貨膨脹問題,也使得消費者壓抑消費需求,進而造成海運需求降低。2022 年整年度貨櫃輪簽約量約 260 萬 TEU,只達到 2021 年約 60%水準。支撐各大航商訂造新船的動力主要因素是減少碳排放趨勢,因此簽約訂購的替代燃料新船比例也大幅提升。

全球在 2022 年交付共約 191 艘、約 101 萬 TEU 運力的貨櫃輪。從下圖全球貨櫃輪訂單各交船年度情況來看,2023 及 2024 年預計交付約 250 萬 TEU 及 280 萬 TEU 運力的貨櫃輪;而 2025 年(含)之後,則將交付約 200 萬 TEU 運力的貨櫃輪。

散裝貨輪手持訂單與交船展望

雖然散裝貨輪於 2021 年時連帶受到因疫情所致、航運需求增加影響,簽約量大幅上升;然而到 2022 年時,由於貨運量減少及散裝貨輪運費下跌因素,簽約量已回到 2020 年水準,全年簽約量為 330艘,合計 2,390 萬載重噸,比起 2021 年減少約 54%;全球散裝貨輪手持訂單於 2023 年及 2024 年預計分別交付 3,330 萬及 2,540 萬載重噸。

本公司商船核心產品與核心商船業務

2022 年新冠疫情趨緩,各項塞港因素也一一消失,伴隨著全球通貨膨脹使消費者降低消費需求,進而減少海運需求,使得海運費用從 2022 年中開始急遽下滑;而新造船價格雖於 2021 年至 2022 年上半大幅攀升,2022 年下半年則還能持平,主要是受到各船廠塢檔情況、鋼價上漲及通貨膨脹影響能源和勞工成本所致。
在本公司核心商船-貨櫃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2022 年簽約量減少,然而替代能源船舶手持訂單所佔比例已提升至總訂購運力的 69%。雖然整體來看,LNG 仍為最受歡迎的替代能源,但甲醇則後來居上,成為船東訂購新船時的新寵。雖然未來 2 年將有大量運力投入航運市場,但隨著環保法規的施行,有遠見的船東仍會汰舊換新,訂購更為環保的船舶。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產品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造船市場已經形成了油輪、散裝輪、貨櫃輪、特種船與海上工程裝備船等多種船型齊發展的態勢,2022 年船舶成交量中,油輪、散裝輪、貨櫃輪與離岸工程(Offshore Structure)所占比例分別為7.01%、14.02%、28.50%與 2.10%,相較於 2021 年造船市場,油輪衰退52.38%、散裝輪衰退 51.61%、貨櫃輪衰退 40.48%、離岸工程衰退 30.77%。

競爭情形

不論就新造船數量或載重噸而言,全球造船工業的重心仍在亞洲。目前世界造船市場呈現出中、日、韓三國鼎立的局面,截至 2022 年底三國船舶手持訂單量(Orderbook),以修正總噸(CGT)計占有世界總量的比例達 89%,持有了世界造船市場大部分訂單。2022 年中國在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與新船合約均領先韓國,取得世界造船第一大國。

以下茲就亞洲主要造船國家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及台灣,分別分析其發展說明如下:

韓國

韓國造船產業週期正處於成熟期,即有資源優勢,又有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擁有強大競爭力,2022 年之完工交船達到 7.8 百萬修正總噸(MCGT),低於中國的 14.4 百萬修正總噸(MCGT),占比為全球第二大的比率。
但韓國造船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瓶頸,主要是國內產線資源不足、技術人員與生產工人相對短缺、工人工資上漲較快等原因,都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發展壓力,目前韓國勞動力成本平均佔一艘新船成本的 30%左右,相較於中國的 10%~15%,不利於競爭;因此,韓國基於國內造船成本過高,競爭力下降,已經開始將接單重點轉移到附加價值較高的船型上,特別向 VLCC 大型油輪、大型貨櫃輪、化學品船,大型 LPG 船與 LNG 船與海洋工程項高附加價值船種移轉。

日本

日本造船產業週期處於後成熟期,近年來船舶在日本出口的地位下降,出口額僅占日本出口總額的 2%左右,目前佔居世界造船業的第三位,完工交船占有 4.8 百萬修正總噸(MCGT)。
與韓國造船業發展一樣,日本造船業本身近幾年來也遇到許多問題,主要還是造船人員後繼力量不足,人工工資昂貴等,與韓國一樣,日本勞動力成本平均占一艘新船成本的 30%左右,也一直困擾著日本造船業的進一步發展,許多企業採取併購或重組方式,通過提高規模來降低成本。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造船產業週期處於前成長期,造船業顯示出強勁生命力,由於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中國大陸造船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2003 年起,中國大陸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三大指標已全面超過歐洲造船國家的總和,並且也拉開與日本、韓國的差距。
另外,依據英國 Clarkson 航運諮詢機構 2022 年對世界造船修正總噸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造船完工量約占世界市場比率的 47%;新訂單量占世界市場比率的 49%;手持訂單量占世界市場比率的 45%,三大指標皆領先韓國,躋身全球第一大造船大國。

台灣

台船近年積極朝造船本業、國艦國造、離岸風電三大業務轉型,造船本業年度營收占比已降至 23.5%,營運策略策定以利基型船舶為主。2022 年共計完工交船 9 艘,包括 1 艘海軍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1 艘海巡署 4,000 噸級巡防艦,2 艘關務署 100 噸級巡防緝私艇,1 艘海巡署 1,000 噸級巡防艦,4 艘 100 噸級巡防救難艇。全年完工交船約 51,188 CGT。台船不斷精進施工品質、船段大型化,並加強控管材料及人工成本,及改善造船流程,縮短造船時程等措施,以因應全球造船市場競爭。

技術及研發概況

所營業務之技術層次

船舶建造

造船產業為技術、資金、勞力密集產業,且面對國際競爭,創新研發為產業競爭重要的關鍵,台船重視創新研發,持續投入節能、環保、安全,且符合船級與國際海事組織的新船型研發,並將研發成果落實在產品的商品化,以創造並提升客戶產品的附加價值。重點造船技術研發成果有 ES 相關節能計畫之產品、船舶的非對稱 Y 字形與 T 字形鰭翼裝置等,深得客戶肯定。

艦艇及公務船建造

本公司累積多年造修船艦技術與經驗,並已具備有自主設計能力。為提升自我能量,未來將採國內外策略聯盟方式引進最新造艦技術,建立新型裝備整合及測試能力。

研究發展

造船方面

台船公司本年度所規劃的「綠色船舶」及設計概念說明如下:

造艦及公務船方面

高雄、基隆兩廠迄今累計已完成 150 餘艘各型艦艇,如:海軍新一代飛彈快艇、登陸艦、油彈補給艦、飛彈巡防艦、飛彈巡邏艦、兩棲船塢運輸艦、巡防艦等;海巡署巡防艦、巡防救難艇,其中海軍委建之 PFG-2 型飛彈巡防艦自第三艘起完全自力建造,奠定台船公司在艦艇之建造及設計與整體後勤能量。

修船、修艦方面

由於台船在台灣南北各擁有一座船廠並具有修船塢,可為各型船舶、艦艇提供歲修、特檢改裝、海損修理、造修合一、整艦商維長約等服務,除已具有專業修船廠之能量、位居國際主要航道樞紐之地理優勢外,並與公務機關及華人航商關係密切。歷年來承接業務證明本公司已建立相關維修能力,並在高雄廠區與基隆廠區建立艦艇造修合一能量,提供整合方案服務。

離岸風電工程及機械製造方面

透過造船重工業所累積的豐富經驗及技術,搭配超高重載起重設備與寬闊平坦之廠區,在爭取環保、空氣污染防治工程、發電廠等較大規模之相關機械工程具有競爭優勢。

研究發展人員與其學經歷

最近三年度每年投入之研發費用與開發成功之技術或產品

開發成功的產品

英國皇家造船協會「年度名船錄」獲選船舶一覽表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學會「台灣年度船舶獎」獲獎船舶一覽表

台船亦榮獲經濟部外貿協會舉辦之「台灣精品獎」,自 2016~2022 年共計有 4 型新船設計,32 艘建造實績,其中 2019 及 2022 年度更獲得「台灣精品金質獎」的殊榮與肯定。

台船榮獲「台灣精品獎」船舶一覽表

開發成功的技術
進行中研發案進度:(截至 112.02.28 止)

長、短期業務發展計畫

EP10 提升方案與開源節流計畫

持續強化 EP10 運動

本公司 112 年將持續推動及強化 EP10 提升方案,以「開源節流、維持獲利、提升效率」為精神,持續推動三大工作方針,並嚴謹審核 EP10各行動方案效益認列之合理性,以提升效益金額的含金量,對公司營運損益作出實質的貢獻。112 年共訂定 81 個具體量化項目列入追蹤與管考,同時設定開源目標 0.53 億及節流目標 1.28 億,全年開源節流目標金額為 1.81 億,按月結合各一級單位績效考核進行管考,以達成 112 年度維持穩定獲利之目標。
本公司希望透過持續推動 EP10 開源節流改善運動,再配合公司管理重點(落實改善、提升效率),積極改善公司體質,以達成公司團隊所訂定之營運目標。

短期業務發展計畫

  1. 積極爭取新業務訂單,創造獲利
  2. 精進生產,降低成本
  3. 持續進行公司內部改造,提升競爭力
  4. 提升設計能量,加速新船型開發

長期發展計畫

  1. 強化公司治理制度,永續發展
  2. 落實轉型方案,多角化經營
  3. 落實推動傳承,厚植人力資源

(二) 市場及產銷概況

市場分析

主要商品之銷售地區

市場佔有率

市場未來之供需狀況與成長性

在造船市場方面,根據 Clarkson Research 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新簽造船訂單較前年同期衰退 10.9%;全球手持訂單增長38.4%。整體新造船市場仍以 LNG 船、貨櫃船、散裝船為主,其中 LNG船近年不論市占率或航運需求均明顯提升。儘管自 2022 年航運業整體表現欠佳,新造船成交量減少約 10%,全年完工量持平,手持訂單量則有增長的趨勢,其中又以附加價值高的 LNG 船表現更為亮眼。
展望 2023 年,本公司認為新造船市場仍存在其需求,並將持續關注造船市場的變化,掌握具利基之訂單(詳參:壹、致股東報告書)。

競爭利基

  1. 研發設計能力
  2. 製造能力
  3. 行銷能力
  4. 人力資源
  5. 管理系統驗證與溫室氣體盤查制度
  6. 位處中樞重要地理位置

發展遠景之有利、不利因素與因應對策

不利因素與因應對策
貨櫃船進入門檻低,大陸船廠建造貨櫃船能力與能量急速提昇,造成市場價格競爭,營運利益與毛利低。

因應對策:

強化顧客導向設計,創造客戶價值,培育專業研發人才,研發符合船東需求船型,確保市場競爭優勢與競爭力,並透過高階主管會議與工作會報等檢討並進行公司營運策略轉型,降低營運風險,創造公司獲利。

造船受全球經濟景氣影響,產品過度集中,營運風險高。

因應對策:

持續調整營運策略,定位 1)商船造修、2)艦艇造修、3)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多角化經營,降低營運風險,強化公司市場競爭力。

原物料價格上漲,關鍵設備外購,供應鏈體制不完善,造成生產成本無法有效降低,不具競爭力。

因應對策:

本公司輔導供應商致力生產與製程技術改善,強化生產效能,以提高競爭力,並設定「穩定品質」、「縮短交期」、「降低成本」為供應商管理策略,確保供應商供料品質與交期,降低採購成本。另持續推動開源節流方案,鼓勵同仁提案改善,降低不必要的行政支出與管銷費用。

基層技術人力斷層、工程技術管理傳承有待強化,外包工資成本高。

因應對策:

推動產學合作及多元進用管道,引進專案管理技術與資訊化管理,以裡工取代外包,降低外包成本,投資並更新生產設備自動化與資訊化,提高效率及生產量、降低單位人工成本及維護費用。

主要產品之重要用途及產製過程

主要產品之重要用途

產製過程

簽約→設計→放樣→割切→彎製→初步組合→大組合→下水→塗裝及艤裝→交船→售後服務

主要原料/裝備器材供應狀況

最近二年度主要供應商及銷貨客戶資料

最近二年度主要供應商資料

最近二年度主要銷貨客戶資料

最近二年度生產量值表

最近二年度銷售量值表

(三) 從業員工最近二年度及截至年報刊印日止從業員工人數、平均服務年資、平均年齡及學歷分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