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揚 (2314.TW)》公司發展,業務介紹與現況

內容目錄

營運概況

(一) 業務內容

所營業務之營業比重

一一一年之主要業務內容,以衛星通訊產品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Product) 及行動與地面微波通訊產品 (Telecommunication Product) 兩大類為主。衛星通訊產品包含衛星電視接收設備與商用私人小型衛星通訊系統;而行動與地面微波通訊產品則包含行動通訊基地台設備及數位微波通訊產品。

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衛星通訊系統及器材

隨著科技的演進,付費電視營運商可以藉由衛星電視、有線電視或網路影音串流服務來滿足消費者對於電視娛樂的需求。衛星直播電視覆蓋範圍廣泛,不易受到干擾,在新興市場具備相對方便且擁有低廉佈建成本的特性,也可以滿足已開發國家高畫質直播市場的需求。

在寬頻衛星通訊設備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VSAT) 的部分,主要的應用為提供高速的雙向語音、數據通信及網際網路等寬頻衛星服務 (Broadband Satellite Service) 給無法接收纜線數據機及 DSL 等偏遠地區的用戶。

行動通訊 5G Open RAN 產品

Open RAN 的市場發展,依國際營運商目前與未來之採用規畫來看,將隨著傳統營運商更多的測試驗證案例,及 DISH、樂天等新興營運商的網路佈建營運實績而不斷成長。根據 ABI Research 研究報告更進一步指出,O-RAN 市占率從一一年起開始發展,至一一七年將與傳統 RAN 平分秋色,如下圖:

台揚科技的 5G RU 產品專注於開放式架構宏基站(Macrocell)中的射頻無線單元機 (Radio Unit,O-RU),包括單頻段 FDD O-RU 和多頻段 FDD O-RU。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技術及研發概況

以核心射頻(Radio Frequency, RF)技術為主,持續開發無線通訊市場上最具利基潛力之產品。

因應未來市場發展趨勢,本公司技術研發投入主要有下列幾個面向:

低軌衛星用戶終端設備
  • 完成低軌衛星收發機/天線模組客戶驗證, 並跨領域合作建立關鍵核心技術
  • 導入收發機生產, 並跨入平面天線及相位陣列衛星用戶終端試產
無線接入網走向虛擬化
  • 與新興 vRAN/ORAN 解決方案供應商策略合作,達成對營運商 4G/5G RRH/RRU的佈建支援

一一一年主要研發計劃

完成開發白牌 LTE RRH and 5G Open RAN RU 衍生產品
  • 完成北美客戶 n66/n70 dual band, n71/n29/n26 triple band RU 與北美客戶完3GPP 及互通性測試驗證
  • 完成 n1/n7 dual band RU 所有設計驗證測試,並取得 CE 認證,進入量產。
  • 完成 4G LTE & 5G NR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DSS)軟體設計。
建立各種 frequency Band I&V 系統測試能力
  • 3GPP TS36.141 (4G LTE)與 TS 38.141-1(5G NR) 射頻符合性 (RF Conformance)測試系統軟、硬體開發
  • 執行各型 RRH 射頻符合性之設計驗證

完成開發 5G Open RAN mmWave FR2 Beam-forming Phased Array Antenna Module ( PAAM) Project

  • 實踐 3GPP Release 16 中所引入,快捷且低成本部署毫米波網路的技術―整合式接取與回傳(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GEO 相關主要專案
  • 完成客戶驗證 New Generation Ka Band ODU 並導入 Auto Assembly/ Testing 完成導入量產之驗證
LEO 相關主要專案
  • 完成客戶驗證 3W Ku-band 收發機, 並目標導入 LEO UT 系統整合及大量生產
  • 跨入 Ku Band 波束成型(Beamforming) 陣列天線小批量試產

一一一年新開發技術名稱之相關專利

一一二年度主力產品之研發計劃佈局與重點規劃

(1) 專注 5G FR1 NR RU 新技術研發及 RU 產品組合

  • 深耕 O-RAN eCPRI 7.2x protocol New Software Requirement
  • 建立 DSP Back End and Front End IP 新技術
  • RU Energy Saving 軟、硬體設計,強化基站節能功效
  • 開發無源互調抑制技術(PIMC)
  • 開發多頻段 FR1 MIMO TDD Mode RU 新產品組合

(2) 跨入 3GPP FR2 多頻段毫米波相控陣列天線開發

(3) GEO 相關主要專案

  • Maritime Software-define ODU of new generation Ka-band consumer satellite system (新一代海事基站戶外通信機, Ka-band 寬頻衛星通信系統)導入量產

(4) LEO 相關主要專案

  • 開發設計 1W Ka-band TDD Mode 收發機, 及配合客戶整合 LEO UT 系統驗證

(5) 一一二年研究發展經費預估 : 預計一一二年投入之研發費用將佔營收比重約 10~14%。

研究發展費用支出情形

非合併資訊
合併資訊

長、短期業務發展計劃

短期業務發展計劃

  • 加強鞏固既有客戶,透過與客戶的緊密合作,提供客製化的產品及更高價值的服務,並在雙贏的基礎下,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產品,以提升客戶競爭力,擴大現有市場佔有率。
  • 掌握各銷售區域之大型系統商,加強通路佈建,提供客戶及時服務,迅速掌握商機。
  • 提高附加價值高之產品銷售比重,並運用公司在產品開發及技術領先之優勢,建立緊密的行銷網以支援重點客戶,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縮短產品交期。
  • 持續培育優秀的研發人才,保持技術優勢,快速推出具競爭力的新產品。
  • 加強上、下游產業資訊之蒐集,迅速回饋市場需求,創造利基產品。

長期業務發展計劃

  • 以成為世界級之專業 RF 通訊設備供應商為目標,持續擴展公司之客源基礎,開拓市場版圖。
  • 與關鍵元件供應廠商及優良外包廠商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進而創造雙贏策略。
  • 與產業關鍵技術廠商策略聯盟,以進行技術合作,增進研發實力,並塑造具市場導向、快速反應之研發團隊。

(二) 市場及產銷概況

市場分析

主要商品之銷售

本公司擁有豐富專業設計代工及製造代工的經驗 (ODM/OEM) ,銷售模式主要為ODM/OEM 型態,多年來致力與世界知名通訊大廠及領先之系統業者策略聯盟,提供快速及富彈性的設計及製造等服務,並藉由系統業者之全球銷售管道,將台揚的產品銷售至世界各地。

一一一年度產品之銷售地區及市場未來供需狀況

衛星通訊系統及器材

台揚的LNB產品專注於數位化的多輸出、多衛星之高階產品,成為全球衛星電視付費業者(Pay-TV Operator)之主要LNB供應商。在產品線方面,高階產品以美國市場為主,而亞洲主要為提供低階LNB,尤其以印度區域為最大宗。

寬頻衛星通訊(Broadband Satellite)產品部分,以Ka頻段寬頻衛星收發機為主,目前台揚是全球首家Ka頻段寬頻衛星收發機之專業製造商,並持續投入在新產品研發,應用領域除了高速寬頻衛星上網,也已朝向更高速移動之飛航寬頻,提供給北美寬頻衛星市場之主要營運商,對VSAT新產品需求將明顯提升。

地面基地站通訊設備

台揚科技公司於一零八年成為開放式無線接入網聯盟(Open RAN Alliance)會員,期望能在O-RAN生態系統中直接為電信營運商提供4G和5G網路RU設備。台揚科技公司與美商頂尖SDN/NFV軟體業者策略合作,展開各項通訊互通性測試(Interoperability Test ),並取得產品試運行訂單,打入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等地O-RAN市場進行現場驗證。此外受惠於本公司在衛星事業上與Dish Network建立的長期穩定關係,於一零九年九月與Dish Wireless簽訂射頻單元(Mutli-Band Radio Unit, RU)產品研發及產品採購合約,以提供射頻單元設備。一一一年與日本知名系統整合業者 (SI, System Integrator)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隨德國新興電信營運商的一一一年網路建置計畫,量產出貨數千組射頻無線單元機 (Radio Unit, O-RU),量產出貨持續進行於一一二年。

台揚科技公司集團在台灣及無錫擁有專業設計及製造代工(ODM /OEM)經驗,能依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即時提供工程試製樣品,協助客戶快速導入量產。在美國及丹麥的研發團隊,擁有先進的4G LTE/5G NR無線接入網技術。RU所使用的軟體、韌體與硬體之核心,均為本公司工程研發團隊自行開發,完全掌握技術之自主性,期能在O-RAN生態系統中為電信營運商直接提供4G和5G網路基地站射頻單元(RU)設備。

競爭利基

  • 本公司以紮實優異的 RF 設計能力,持續專注於衛星通訊系統及行動通訊基地台及微波傳輸設備等產品開發,並藉由與國際大廠合作,開發無線通訊市場上最具利基潛力之產品,協助客戶優化產品,鞏固市場領先地位。
  • 累積超過三十年以上的專業設計/製造代工/共同開發(ODM/OEM/JDM)等經驗,即時提供工程試製樣品且快速導入量產,並依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富彈性及可信賴的生產服務,深受國際大廠的肯定及認同。
  • 透過生產整併,費用控管,維持具競爭力的生產成本,提升營運績效及獲利能力。
  • 本公司通過ISO9001/TL9000、ANSI/ESD S20.20、ISO/IEC 17025、ISO14001、ISO45001、CNS45001、AS9100以及IATF 16949等各項管理系統認證,確保產品的設計與製造過程都能達到最高標準,包括全方位的設計、製程最佳化、完整的品質回饋與控制系統、自主儀器,致力提供客戶最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發展遠景之有利與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無線通訊的潮流

  • 全球無線通訊產值比重持續加重,全球行動電話及網際網路的成長,帶動無線傳輸的需求。
  • 全球 5G NR RU 無線通訊市場正積極地擴建中。
  • O-RAN 混合組網讓營運商得以降低網路佈署成本及提高彈性。
  • 數位衛星電視及寬頻衛星的市場仍有待開發。
  • 低軌寬頻衛星通信(LEO)發展趨勢明確。
  • 寬頻化成為主流,本公司在無線寬頻技術方面,除了過去幾年奠定在衛星寬頻的深厚實力,在未來寬頻技術的發展也已展開。

(2) 歐美大廠尋求委外代工

  • 歐美通訊大廠因生產成本與專業分工製造考量,陸續釋出其內部產能,改由委外製造 (out-sourcing),也將為台揚 ODM/OEM 產品,帶來相當大的潛在機會。
  • 本公司三十年來所累積在 RF 產品領域的專業設計及製造代工能力,深受許多國際大廠的肯定,在業界頗獲好評。
  • 通訊大廠委外代工的趨勢將由製造服務進而要求代工廠在設計、組裝到運送與最後端的保固等方面提供更廣泛之服務。此一趨勢,將可有效發揮台揚在工程及運籌管理的特點及優勢。

(3) 建漢與鴻海集團投資

自一零一年九月,建漢與鴻海集團共同投資本公司,成為目前本公司最大股東,結合鴻海集團資源及台揚科技本身微波及衛星通訊之研發、技術與客戶資源,除提升產品優勢外,也期待未來共同爭取全球新一代通訊技術以及衛星通訊需求所帶來的龐大商機。

(4) 研究開發能力

台揚根基於 RF 能力已有近 40 載的專業設計及製造代工能力,從原先幫國際大廠如 NOKIA 設計開發並製造,目前本公司已切入 ORAN 白牌市場。台揚自行開發設計的 RU 產品已獲多家國際電信商的認可,紛紛發布新聞稿採用台揚 RU產品測試成功。台揚開發設計的 B3 產品也是 Telecom Infra Project (TIP)認可為標準化產品。因此厚植於長久以來的研發投資,及配合未來 5G 的趨勢,將為本公司帶來豐厚的回報。

不利因素
  1. 國際局勢詭譎多變。
  2. OTT 串流影視興起,壓縮消費性衛星直播電視之市場。
  3. 全球市場由於受到各國際電信大廠就技術、服務及產品等大幅整合,市場行銷管道較難掌握,可能影響新產品顯現效益之時間。
  4. 全球市場面臨缺料問題,關鍵料的備料時間仍然長達五十二周,可能影響到新產品的出貨。

面對不利因素,本公司除動態的調整集團策略外,積極與國際電信大廠接洽以建立策略夥伴關係,並且加入5G產業的O-RAN聯盟,並透過美國及歐洲皆設有研發中心,積極和國際電信大廠交流,加強對市場趨勢及行銷管道的掌握,增進研發設計能力及生產管理,開發高毛利之利基產品並提升產品競爭性以在市場中取得重要地位;在缺料的情況下,積極與客戶針對供應鏈緊縮的情況,密切討論及配合。並由研發工程師設計變更,尋找替代料的可能。並透過與鴻海集團採購供應管理體系合作,同時也尋求客戶供應鏈的協助,結合多方在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取得原料,以解決目前缺料問題。

主要產品之重要用途及產製過程

本公司兩大產品之重要用途如下

本公司產品產製過程如下

主要原料之供應狀況

本公司主要原料為主動元件、被動元件、連接器、模組、PCB、壓鑄件、塑膠件、五金件、包材等。

一一一年合計326家廠商,主要分佈如下:

本公司除依供應商之技術、品質、服務、交期、成本及環境等各項能力作整體評估,選擇良好之供應商做為長期合作之往來廠商。並依上述原則擬定本公司對供應商之管理:

  • 本公司至少每半年由高階人員訪廠,提出市場,價格狀況與供應商分享訊息,並與廠商配合共同合作使本公司及客戶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 對於開發料件,於產品設計初期,即要求供應商參與,以便使廠商對於料件之目標成本,與料件設計之可製造性更能配合本公司需求。
  • 對於進料之品質管理,則依據 TL-9000 政策實施品質檢測,符合國際水準。
  • 每月定期對主要供應商之整體表現,提供評分與要求改善報告,以便廠商更能清楚本身之表現狀況。

最近二年度任一年度曾占進(銷)貨總額百分之十以上之供應商、客戶名稱及其進(銷)貨金額與比例

最近二年度生產量值表

最近二年度銷售量值表

(三) 從業員工最近兩年度及截至年報刊印日止從業員工人數、平均服務年資、平均年齡及學歷分布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