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泰車 (2207.TW)》公司發展,業務介紹與現況

內容目錄

(一) 業務內容

業務範圍

產品別營業額比重

商品項目及計劃開發之新商品

公司目前商品
計劃開發之新商品

‧ TOYOTA:全新導入CROWN與PRIUS PHEV。
‧ LEXUS:全新導入電動車款RZ 450e。
‧ 商用車:全新導入700系列12速手自排拖車頭與大貨車、電動小貨車與巴士。
‧ 產險業:配合集團業務發展策略,提供最妥適之保險方案,並優化作業模式。

產業概況

產業現況與發展

111 年在變種病毒、俄烏戰爭、高通膨和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表現並不理想,各國為控制通膨而實行升息政策,使全球經濟需求轉弱,影響我國外貿表現及資本投資,全年經濟成⾧率 2.43%,較 110 年經濟成⾧率 6.45%下降 4.02 個百分點。台灣車市買氣則依舊保持強勁,惟受限於車用晶片短缺導致的缺車影響並未獲得明顯改善,市場持續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全年總市場最終登錄台數為 429,731 台,去年比95.5%。

以品牌別而言,本公司代理之 TOYOTA/LEXUS/HINO 品牌之總銷售量為市場佔有率第一名,市佔率前四名均為日系車商,合計市佔有率達 57.5%。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台灣汽車產業之產品來源,由國際性汽車廠(品牌之母廠)授權,提供零組件及生產技術在台灣組裝生產、或者以整車輸入,然後,交由台灣區代理商透過經銷體系進行銷售,並處理各種售前服務、售後服務及車輛維修事宜。
目前主要國產車製造廠家,除本集團之國瑞(TOYOTA 小型車及 HINO 大型車)外,尚包括中華(MITSUBISHI 小型車及 FUSO 大型車)、裕隆(NISSAN 及 LUXGEN 小型車)、福特六和(FORD 小型車)、三陽(HYUNDAI 小型車)及台灣本田(HONDA 小型車)等。
本公司所代理之汽車品牌,一向以品質優異、售後服務週到、行銷及企劃能力卓越,聞名於業界,且競爭優勢年年提升,已多年穩居汽車市場佔有率第一名。

產品之各種發展趨勢及競爭情形

近年多家國際性汽車廠從代理商轉換成品牌分公司直營,積極導入新產品,並提出更具競爭力的售價,使進口車佔比持續居於高水位;惟受全球晶片短缺、部分進口車輛供應不足及海運物流影響,111 年進口車在台灣市佔率略為下滑至 46.1%;在汽車級距別方面,SUV 車型持續熱賣,加上各廠牌推出多款跨界休旅車,111 年 SUV 銷售佔比為 47.9%。本牌之 TOYOTA COROLLA CROSS 稱霸台灣 SUV 級距與國產車之銷售NO.1、TOYOTA RAV4 則蟬聯 15 年進口車銷售冠軍。
面對迅速多變的汽車產業及大環境的變遷,本公司始終以客戶的需要為第一優先,抱持著「think Amazing, do Amazing」的願景,結合豐田母廠及關係企業,發揮集團綜效,帶給消費者最優質的移動產品與服務。

技術及研發概況

  1. 本公司商品戰略部門與國瑞汽車及日本原廠 TOYOTA 合作密切,不斷地針對台灣汽車市場狀況分析消費者需求及喜好,推出符合市場需求之新車款。目前銷售車種COROLLA CROSS、RAV4、CAMRY、ALTIS、TOWN ACE、VIOS、YARIS、SIENTA 等,均為市場中之暢銷車種,其中 ALTIS 於 90 年至 108 年連續 19 年蟬連國內單一車款年度銷售冠軍,109 年、110~111 年則分別由 RAV4、COROLLA CROSS 取得此頭銜。未來本公司亦將持續推出切合消費者需求且環保節能之車款,預期對本公司未來銷售有正面及穩定的助益。
  2. 本公司為汽車代理商,專責商品之企劃及銷售,其有關於製造、研發均由製造廠日本原廠 TOYOTA 及國瑞汽車負責。

⾧、短期業務發展計劃

⾧期業務發展計畫

中⾧期方針

(1) 以新世代販賣思維,積極躍升市占率
(2) 智能服務及社群結合,融入顧客生活圈
(3) 策略轉型超前布局,價值鏈提升無上限
(4) 提升資源利用綜效,擴大集團規模
(5)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碳中和實現

短期業務發展計畫

策略轉型
  • 和潤:多元擴張分期業務,嚴控資金成本與貸放風險
  • 和運:開創新商品/新服務,增進黏著度,擴大租賃/中古車領先差距
  • 車美仕:強化商品品質、提升開發效率、拓展通路/市場,擴增獲利規模
  • ⾧源:強化完成車銷售,實施客戶分級/智能化服務,提升營業規模及服務量能
  • 和泰豐田物料運搬:積極轉型提升獲利,擴大中古車及倉儲業務,增加電動車/租賃占比
  • 和通:面對嚴峻挑戰,穩中求進,發展新事業
  • 和泰產險:強化經營體質及落實風險管理,推動最適險種策略組合
  • Maas&聯網:積極提升 yoxi/iRent/商城/點數知名度,擴大會員經濟整體利益
  • 和泰車體:完備商用車體 Line-up,革新生產效率及品質
  • 綠能生態系:持續佈局光儲充㇐體化事業,邁向減碳淨零,掌握未來綠色商機
經營控管
  • 提升風險對應,建立集團風控機制,並優化關係企業控管及監理作法
  • 建置完善之人資及培育體制,強化人才匯聚力及員工認同度
  • 加強雲端/資安技術力,打造最強技術開發及資安團隊,建構個資防護體系
公司治理
  • 推動減碳管理體制,落實碳中和目標,全面提升環保形象
  • 擴大集團公益聲量,提升移動服務品牌好感度
  • 持續深化 ESG 項目、深植遵法文化,促進集團永續發展

(二) 市場及產銷概況

市場分析

TOYOTA小型車

產品銷售地區

TOYOTA品牌111年的登錄超越12.3萬台,市佔率28.7%,去年比97.9%,在缺車影響下仍站穩車市NO.1。而其中,COROLLA CROSS年度銷售近4萬台,連續第二年奪下全市場銷售冠軍;進口日本生產之RAV4雖受原廠減產影響,全年登錄仍超過1萬7千台,連續15年蟬聯進口車銷售冠軍。

市場佔有率

展望112年,國內整體經濟雖有成⾧減緩、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等疑慮。
但在全球晶片短缺有望緩解、疫情管制鬆綁後的民間消費回升以及各車廠待交車數量仍高等因素下,我們預估2023年總市場為45萬台,較去年成⾧約4.7%。

市場未來供需狀況與成⾧性,競爭利基及發展遠景之有利、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 政府鼓勵「汰舊換新貨物稅減徵方案」延⾧五年(至115年初);以及推動「老舊車輛汰舊換新空氣污染物減量補助辦法」及「老舊汽車汰舊換新溫室氣體減量獎勵辦法」有助於換購需求持續。
  • 追隨原廠的腳步,同步考量未來台灣法規、政策動向、基礎設施並積極與母廠洽談,在導入TOYOTA首款電動車bZ4X後,將持續評估並爭取導入符合台灣市場的電動化車款(BEV、HEV、PHEV)編成,以及導入全新多款新車。
不利因素

111年受新冠疫情、烏俄戰爭與中國封城等相關因素影響,以及隨著車輛電動化與智慧化的發展趨勢下,車用晶片的需求將更加強勁,每台車輛晶片成本以8%至10%持續上升,導致車用原物料持續上漲、造車成本恐持續上升。
國內疫情政策轉向共存,推升民間消費,惟邊境鬆綁時程及通膨壓力等不確定因素。

因應對策
  • 商品佈局將持續配合原廠檢討,爭取導入適切商品導入。
  • 擴大滲透年輕族群,贊助全級別籃球賽事、深化NFT應用,以及聯合大牌歌手、網紅,強化品牌觸及力,並與電競跨界合作強化品牌年輕形象。
  • 持續提升一線數位販賣力,並全方位持續改善,創造最佳化販賣及營運效率。
  • 提升中古車小賣與入庫,開創新價值鏈利益。

LEXUS小型車

產品銷售地區

主要產品為日本生產之進口房車LS、ES、IS、休旅車RX、NX、UX、雙門跑車LC、RC F以及旗艦級MPV LM,透過全台8大經銷商之26個據點,建立起全國完善之銷售網絡。

市場佔有率(民國111年12月底止)

111年高級車市場全年領照台數為94,149台,相較於110年成⾧0.8%。LEXUS總登錄台數為19,327台,市佔率為20.5%,為高級車市場第二位。

市場未來供需狀況與成⾧性、競爭利基及發展遠景之有利、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 112年全球車用晶片短缺有望緩解,隨著各國疫情管制鬆綁、民間消費回升,加上政府推動貨物稅減徵和公共領域電動化等政策誘因,持續刺激國內汽車的消費。
  • 隨著自動駕駛、車聯網、電動車等技術發展逐漸成熟,各車廠有望導入更多實用的服務和配備,進㇐步提升消費者用車體驗。
不利因素

隨著電動車(BEV)熱度不斷提升,BEV亦成為各廠展示科技實力之主要戰場,競爭品牌亦不斷導入BEV搶佔市場先機。

因應對策
  • 持續佈局多元動力組合,透過結合販促激勵及彈性策略化生產,挑戰年度銷售目標。
  • 導入全新純電平台車款RZ,展示品牌科技和駕馭樂趣,啟動電能新篇章。
  • 透過建立全面的BEV網絡和提升BEV服務與技術力,全面強化BEV競爭力。
  • 走向科技服務新未來,透過提升LEXUS LINK應用和提供專屬的CR服務,搶攻顧客心佔率。

大型車

主要產品之銷售及提供地區
  • 主要產品之銷售地區:國內。
  • 主要產品之提供地區:日本、國內。
市場佔有率(民國111年12月底止)

111年商用車因市場部份需求已於六期排放與安全法規實施提前反應,商用車總市場登錄台數23,130台,去年比81.5%;本牌合計登錄7,491台,市佔率32.4%,再度達成商用車總市場NO.1。

  • 大型車市場登錄14,270台,去年比93.3%;本牌登錄4,230台,以市場佔有率29.6% 連續第十三年蟬聯大型商用車市場NO.1。
  • 小型車(3.49噸及5噸)市場登錄8,860台,去年比67.7%;本牌登錄3,261台,佔有率36.8%。
市場未來發展遠景之有利與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 宅經濟帶動運輸物流需求穩定發展。
  • 疫後開放,旅遊商機復甦,巴士需求可望逐步提升。
  • 科技產業回流投資帶動廠房建設剛性需求,大型車需求提升。
  • 環保署大型柴油車汰舊換新補助,新車登錄之期限延⾧至112年底
不利因素
  • 部分零組件持續短缺,影響車源供應。
  • 高通膨與匯率波動導致車價上漲,影響顧客購車意願。
因應對策
  • 評估車源供應狀況,預先備貨有短缺風險之車型。
  • 協同和泰車體提供多元車體打造,極大化商用車價值鏈。
  • 持續導入新商品-(1). 全新導入700系12速手自排拖車頭與氣囊懸吊系統大貨車,有效提昇貨物運輸效率與完整性。(2). 迎合世界減碳與永續經營趨勢,示範導入氫能巴士。
  • 推展車載資通訊新系統,加速導入物流大型管理架構。

汽車租賃

產品提供區域

車輛⾧租全台12個營業據點、車輛短租全台47個門市據點及iRent 1,890個同站據點。

市場佔有率(民國111年12月底止)

新車租賃市場總台數為47,774台(佔整體新車銷售11.1%),本公司以12,617台(市佔26.4%),連續21年蟬聯第一。

市場未來供需狀況與成⾧性

展望112年,租賃市場面臨通膨與升息壓力及晶片短缺等不確定性影響下,所幸疫情影響已漸淡化,政府相關措施逐步開放,內需消費及相關產業表現轉佳,在本牌完整產品線、業務多角化及既有產品服務延伸下,提升企業或消費者需求及延續服務機會,租賃將強化通路經營,提升租賃滲透率,挑戰市佔新高再創巔峰。

市場未來發展遠景之有利與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 本牌產品市佔率挑戰新高,新款車輛發表及改款,將改善車源結構供應有助於租賃業務提升。
  • 相關補貼減免政策延⾧,有助於消費意願提升。
不利因素
  • 晶片嚴重短缺以及供應恢復不及預期,影響車輛交付。
  • 同業低價競爭及銀行升息恐致經營成本上升。
因應對策
  • 跨業服務再創新,擴大服務範疇,滿足顧客多元化需求,開創更多收益來源。
  • 數位轉型創造新服務體驗,優化互動發掘新商機。
  • 落實售後關懷提升客戶滿意度,強化通路經營,提升滲透率回租比及介紹率。

汽車分期

產品提供區域

車輛分期全台22個營業據點皆配置業務人員提供相關業務服務。

市場佔有率(民國111年12月底止)

車輛分期全年總貸放金額達1,021億,優於其他同業居首位。

市場未來供需狀況與成⾧性

展望 112 年,對於因疫情、戰爭、晶片荒等考驗造成新車供應不穩定的情況,各車廠已逐漸找到應對之道,新車產能可望提升,加上去年延遲交車的訂單,今年銷量可望較去年回升。本牌產線部份,將推出新型電動車等新產品,本公司將持續設計更多元的分期方案以符合消費者需求、強化市場競爭力,帶動業績成⾧。

市場未來發展遠景之有利與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 全球逐步擺脫疫情影響,新車供應將較以往漸趨穩定。
  • 合作通路持續增加及新商品導入,擴大業務規模。
不利因素
  • 同業/銀行持續以低價影響車輛分期、設備分期業務。
  • 共享經濟興起恐影響年輕購車客群購車意願。
  • 通膨問題導致全球升息。
因應對策
  • 深化業務管理,深耕本牌、非本牌通路,增加分期、租賃掌握度。
  • 因應不同客層客製化分期專案,強化分期業務,提高購車意願。
  • 布局醫療設備、工具機、營建機具等高附加價值設備租賃業務。

產險業務

產品提供區域

透過全國 5 家分公司、24 個服務中心及 5 個通訊處銷售。

市場預測

保險業由於 111 年上半年防疫險大賣,帶動產險業簽單保費基期墊高,預期 112 年產險業整體成⾧率大約在 5%至持平之間,而主要成⾧險種預計是車險、火險及責任險,車險由於 111 年主要受缺料、缺晶片間接影響車險市場,火險及責任險則受再保市場因天災損失眾多,重新審視費率適足性,故 112 年產險業總體將恢復為獲利的情況。

營運目標

和泰產險 111 年度簽單保費市場排名維持第 6 名。112 年度簽單保費收入預估 120億元,採取審慎篩選業務以追求核保利潤提升。

重要施策方向
  • 營運模式轉型,以獲利導向經營各險種商品。
  • 撙節開支、杜絕浪費,提升管理效能。
  • 擴大集團內部合作與溝通,發揮價值鏈綜效。
  • 加強風險管理,深根法遵知識及意識。
  • 積極培育人才,打造堅強之經營團隊。
  • 塑造正向積極的企業文化,落實公平待客及永續發展原則。

主要產品之重要用途及產製過程

主要產品之重要用途

主要產品之產製過程

本公司非生產事業,故無產製過程。

主要原料之供應狀況

最近二年度任一年度中曾占進(銷)貨總額百分之十以上之客戶名稱及其進(銷)貨金額與比例

最近二年度銷貨總額百分之十以上之客戶名單

最近二年度進貨總額百分之十以上之廠商名單

最近二年度生產量值

無。

最近二年度銷售量值

(三) 最近二年度及截至年報刊印日止集團從業員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