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業務內容
業務範圍
目前的商品項目及營業比重
計畫開發之新商品
- FBMC-160巨型落地式全液靜壓搪床開發。
- SLM-65-2S+B+C+Y 正交式#40銑車複合加工機。
- 車床用22/30 KW 高功率4000轉內藏式主軸開發。
- HT-100B-2D 斜床式車搪管材加工機開發。
- VTC立式車床ATC開發。
產業概況
產業現況與發展
全球工具機市場趨勢轉變迅速,目前已從早期大量生產轉變為少量多樣、彈性生產的型態,對於產線監控、軟硬整合技術等要求提高,因此台灣工具機未來不能只做單機設備輸出,必須升級為高附加價值的整廠整線輸出,包括高階工具機、自動化設備、機械手臂、加值製程軟體等。
經濟部技術處協助工具機業者提升國際競爭力,從設備國產化、數位服務化、智慧轉型化三大方向著手,整合工研院等法人能量,建立自主的工具機設備及技術能量,加速產業朝向工業 4.0 轉型,強化工具機生態系,打造具市場利基的競爭力,搶攻新商機。
第一,設備國產化降低生產成本,工具機控制器、超高速主軸等關鍵零組件技術,掌握在德日等國大廠手上,台灣廠商必須支付龐大金額購買,墊高生產成本,加上重要的先進技術對方不一定願意販售,影響最終產品設備的價格競爭力, 因此加速國產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綠能、半導體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這些產業都需使用到大型工具機設備,將是台廠的機會。想要突破技術門檻,必須產學研攜手合作,提供產業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技術處以科專計畫經費支持工研院開發出「高智能國產五軸加工控制解決方案」,提供工具機業生產高品質高價值的設備,現在已成功應用在航太、生醫、軍事與汽車加工等行業,大幅提升工具機業市場的產值。
第二,數位服務化凸顯產品差異性,過去機台大多為單機作業,產線維護與良率是依靠老師傅經驗,現在只要透過數位化,就能把老師傅經驗轉化為軟體應用服務,就算新手上路,也能擁有如老師傅般的操作經驗。
數位化讓設備能夠聯網,所有設備工作狀況、運作正常與否等數據一目了然,廠商可利用這些數據進行製程追蹤、監控、預兆診斷等工作,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良率。
第三,智慧轉型化滿足市場多樣化的生產形貌。
工業 4.0 浪潮勢不可擋,智慧化是其最重要的一環,國際大廠思考如何在製程中導入 AI、物聯網、虛實整合、數位雙生、5G 等技術,打造最先進的智慧工廠,讓生產線彈性靈活,可因應客製化需求,未來能針對產業遇到的任何狀況即時掌握,還能自動除錯。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 本公司生產所需之原材料包括數值控制器、滾珠螺桿、鑄件、五金零件等零組件,經過組裝即為工具機,是製造機械之機器,也是各種基礎加工與精密加工不可或缺之機器設備,工具機產業在機械工業中實居關鍵性地位,尤其與國防工業、汽車工業、航太工業等有密切之關係。
- 機械業之加工程度較高,所需零組件數量繁多,台灣工具機業已發展出關鍵零組件向外採購,一般零件由協力廠商供貨、加工,中心廠負責組裝、檢測等工作之中衛體系,以專業分工方式整合機器之製造。
產品之各種發展趨勢及競爭情形
- 在高速切削方面:未來主要之發展方向,一為硬鋼材切削,二為輕金屬超高速銑削。其中第一項將配合模具開發的高度成長需求,以發展高速切削、硬切削低成本高性能技術為主,針對模具鋼、硬化鋼(硬度 HRC50 以上)等鋼材實施高速銑削,使表面精度達到鏡面水準;第二項則配合應用在運輸工具之零組件與 3C 產品之外殼的鎂、鋁合金進行切削。
- 在五軸及複合化方面:機器、零組件等性能提昇同時往小型化發展,相對其零件的小形化並且複雜性增加需多製程加工,轉製程耗時且精度不易確保,將製程集中在同一台機器加工,省時且可確保高精度,對生產能率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 在IT化技術方面: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及應用下,利用網路將設備端與設計、生產、資料庫等管理端連結,可加速資料的擷取,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及服務品質,如附加 IT 技術之 FMS 工廠、遠距維修系統、機械病歷系統,將使工具機更智慧化。
- 在綠色環保化方面:在 ISO14000 的要求下機器的發展朝向乾式加工發展,不使用冷卻液及潤滑液以防止環境污染,在保護地球資源廣受重視下,工具機業者也積極進行將環保技術融入工具機技術中,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廢棄物的處理對策、減少切削液、研削液、潤滑油使用、振動、噪音及電磁波的抑制對策及節省資源等。
- 在工廠自動化方面:在要求減少人力、提高加工效率的市場趨勢下,除了多軸、複合、大型、高精度、高效率等製造運用,導入智慧化軟體及系統整合,發展製程自動控制裝置,例如自動夾治具、上下料、機械手臂等之搭配運用,提昇產品效能。
- 工具機是工業製程的根基,工業 4.0 浪潮勢不可擋,智慧化是其最重要的一環,國際大廠思考如何在製程中導入 AI、物聯網、虛實整合、數位雙生、5G等技術,打造最先進的智慧工廠,讓生產線彈性靈活,可因應客製化需求,未來能針對產業遇到的任何狀況即時掌握,還能自動除錯。
技術及研發概況
投入之研發費用
開發成功之產品
- UMC-730T 4/5 軸(DD 馬達)立式銑車複合加工機開發
- MA25 正交式萬向銑削頭 A/C 軸 1°分割定位性能提升開發
- ST-130BH-2D+C+Y 斜床式雙 BMT-75 刀塔車銑複合加工機開發
- HT-100B-2D 斜床式車搪管材加工機開發長短期業務發展計劃
- VTC 立式車床 ATC 開發
短期計劃
- 銷售方面
- 透過業務、生產、研發等整合性服務,確保產品品質與交期,提高競爭優勢,並積極開發新客戶。
- 建立客戶服務系統,以提昇客戶滿意度並建立客戶長期合作關係。
- 生產方面
- 效能、產能及品質持續提升,滿足客戶需求,提高競爭力。
- 降低生產成本,因應市場低價產品衝擊,增加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
- 分散零組件供貨來源,藉此分散營運風險。
- 研發方面
- 依市場趨勢建立產品與技術發展策略。
- 充實研發人員素質,提供客戶最佳技術支援。
- 財務方面
- 採取穩健保守之財務策略,以確保公司穩健經營。
長期計劃
- 銷售方面
- 培養國際化行銷管理人才,提昇人員專業素養。
- 拓展國外代理商,強化行銷通路,建立全球行銷網路。
- 提昇產品品質,建立全球品牌,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
- 生產方面
- 提升供應商的技術能力,幫助其建立良好品質管制制度,落實中衛體系之運作。
- 持續推動產品模組化,增加零組件共通性,提高生產效率與機台可靠性。
- 提昇供應商組件及單體外包能力,減少中心廠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
- 研發方面
- 電子化作業管理。將長期以來累積之Know How進行彙整,透過電子化系統的開發並進行管理,有效快速取得資源,適切反應研發作業需求。
- 設計3D化全面推行。期透過3D軟體強大的功能,補強人員技術及反應上之不足,以減少作業執行之誤差,提升研發作業效率。
- 財務方面
- 加強財務專業管理能力,追求穩健財務結構以降低營運風險。
(二) 市場及產銷概況
市場分析
主要商品銷售地區
市場佔有率
本公司主要產品以電腦車床及切削中心機為主,相較於 2022 年度台灣工具機出口之佔有率如下:
市場未來之供需狀況與成長性
「台灣機械產業的黃金十年已經來臨!」台灣機械公會前理事長柯拔希曾表示,台灣機械產業復甦力道強勁,台灣機械產業未來十年將有兩大成長力道,首先是美中貿易戰帶動的生產基地思維改變,東南亞等第二生產基地效應已逐步發酵,另一方面因政府刺激內需與台商回流投資等利多,也帶動內需市場需求明顯提升,加以政府採購約 30 億元工具機設備,未來將陸續交貨。依工具機發展基金會統計資料:111 年工具機產業總出口值 3,023,052 仟美元較去年 2,783,150 仟美元增加 8.6%。預期在各國陸續解封與疫情趨緩後,2022 年整體機械設備出口值可望持續成長,全年出口有望再創新高。
目前機械產業雖面臨缺工、缺料、與匯率變動大等問題,但隨著疫情減緩,政府放寬隔離政策及陸續提出各項補助產業方案刺激國內經濟。展望 111 年,如疫情持續下降有效控管,政府再放寬邊境,台幣相對美元是走貶,2022 年美國(公司最大出口國)9 月工具機展也如期舉辦,對公司營收增加是樂觀的,目前較大影響為烏俄戰爭未停,不利公司對東歐市場營運與拓展,然 112 年公司營運力求較 111 年度成長。
競爭利基
- 優異的研發能力,且建立良好的品質形象
- 高生產效率
- 專業而多樣化之產品
發展遠景之不利因素與因應對策
不利因素
- 進出口之匯率風險:本公司以出口為導向,且進口部份關鍵零組件,因此進出口匯率變動間接影響產品競爭力。
- 關鍵零組件仰賴國外:工具機所需之數值控制器等技術層次較高之關鍵零組件所佔成本較高且仰賴進口。
- 低價競爭:國內工具機廠商眾多,同業間為爭取訂單,往往採取低價策略以搶奪市場,導致產品價格下跌,獲利穩定性降低。
因應對策
- 在出口方面,適量避險外匯操作,使公司能因應外匯波動。在進口方面,目前大部份日、德的零組件進口廠商已在國內設立銷售據點,改採新台幣計價可適度降低匯率風險。
- 對於關鍵性零組件採分散供貨來源,並落實零組件模組化,加強零組件共通性,降低採購成本。
- 為因應市場激烈競爭,公司不斷進行產品技術提昇及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以落實產品區隔。不斷增強產品競爭力,降低成本,創造利潤。
- 整合原物料採購平台,避免管理疏失的成本。
主要產品之重要用途及產製過程
重要用途
產製過程
主要原料之供應狀況
本公司主要原料為鑄件、軸承、電腦控制器、齒輪、導螺桿、馬達、主軸、鈑金、刀庫及夾頭等,產品之一般零組件由協力廠加工供貨,關鍵零組件則外購。本公司與供應商長期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依不同原物料採取不同的採購策略,以確保材料之供應具競爭的價格優勢,並控制各衛星工廠生產之品質,除使產品品質符合需求、降低生產成本外,亦能迅速反應市場需求,因應市場變遷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