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業務內容
業務範圍
目前之主要產品及其營業比重
計劃開發之新產品
電子事業部
汽車電子零組件除繼續開發汽車引擎及發電機零組件及無線胎壓監測系統 (TPMS)以外;
- 因應電動車的發展利用本身的技術和經驗,開發給電動巴士使用的高壓 relay (contactor)、高效能充電機電源模塊。
- 因應電動車汰役電池之二次應用,發展汰役電池儲能系統:電池的儲電能力隨使用時間下降,導致無法滿足電動車單次行駛里程的需求時,即成為汰役電池,透過電池包平台設計,不需進行電池包的拆解,即可將汰役電池包直接投入儲能系統使用,達成循環經濟的目的。
- 發展車聯網產品:車聯網(IoV)、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是自駕車系統的核心裝置。藉由持續投入先進行車視野輔助安全系統、車聯網閘道器等技術,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 配合電動巴士發展,開發「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系統。而電動車的動力來源為電池、驅動、電控,均需要高的電子化的技術,屬於高效率、高功率、高安全性的整合技術。
工具事業部
為配合工業 4.0 智慧製造組裝設備提昇的產業需求,精密工具結合雲端數據及智能機器手臂將朝全智能型工具來發展。
電動商用車
子公司華德動能計畫開發之新商品(服務)項目:電動自駕大巴及中巴、電動智慧巴士、電動貨車及電動車智慧充電場站建立及維運。
產業概況
產業之現況
汽車電子零組件
依據相關媒體報導在經過百年的發展後,汽車產業於 2020 年起開始出現新的分水嶺以及科技應用,首先是汽車電子的滲透率拉升,在 2000 年之前,電子產品占整車的生產成本比重不到 20%,那時候還是屬於機械主導的年代,整輛車的操控、性能都是以機械動作為主。隨著網路世代的來臨,全球科技開始飛速發展,2010 年電子產品占整車成本已經上升到 27%,再經過 10 年的進化,2020 年電子產品占整車成本已經來到 40%,而研究機構更預估2030年電子產品占整車的生產成本比重將會來到 50%的新高。
此外,根據工研院 IEK 產業情報分析,汽車產業在軟硬體、網路、材料等技術精進與集團化的背景下,朝向自動駕駛(Autonomous)、車輛聯網(Connected)、電動動力(Electrification)與共享服務(Shared & Service)發展,導引汽車零組件具備模組化、智慧化、電動化與輕量化特徵。雖 2020 年受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車用市場,但隨著近期各國逐步恢復產線生產, 因此長期成長趨勢依舊看好。
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預估,全球車電產值至 2023 年產值將到達 3,550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可達 5.6%。
電動巴士
近幾年全球公共運輸的發展趨勢逐漸趨向電動化,且不斷更新技術,在國際市場方面皆看好電動車前景,紛紛加速新型電動車開發與技術發展,依據經濟部及車輛中心資料,目前全球巴士保有量約為 1,700 萬輛,每年巴士新車市場規模超過 53 萬輛,電動巴士總保有量則為54 萬輛,市場預計將以 2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國內供應鏈亦看到未來的商機與轉機,陸續投入電動車輛規格的零組件開發,使電動巴士功能、性能不斷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目前,世界各國對「節能減碳」的目標,多已明確訂出「禁售燃油車」的年限。中國、印度等各國政府為了減少空氣汙染與能源消耗紛紛祭出相關計畫,2015 年在《巴黎協定》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各國遞交減排承諾書(INDC),以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因應公車具固定行駛路線特性且燃油引擎空汙比例高,故各國積極規劃車輛電動化及禁售燃油車時程,以挪威及荷蘭訂定之 2025 年最優先。
政府也持續推動「智慧電動車輛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免稅期再延長 5 年,藉此鼓勵綠能電動車輛發展達到節能減碳等目標。受惠電動車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全球各國積極推動電動車上路,電動巴士產業前景展望樂觀,在最新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已再次宣示於 2030 年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
發展趨勢
2019 年燃油引擎效率提升和物聯網的話題持續發熱中,各產業大廠都摩拳擦掌積極爭取相關的商機,根據調研機構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調查,2021 全球物聯網(IoT)市場規模將達 3,813 億美元,預估 2028 年將上看 1.85 兆美元,2021 年至 2028 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25.4%;而國發會也看好台灣物聯網市場發展,並且預估在「亞矽 2.0」擴大 AIoT 科技導入後,物聯網產值將可望於 2023 年突破新台幣 2 兆元,並在 2025 年達到全球市占率 5%,,全球將有超過 300 億台連網裝置,其中囊括九個產業:包括醫療、石油和天然氣、能源和公用事業、交通、電信、零售、金融、政府、電子產品等。
汽車電子零組件
汽車未來朝向自駕化、電動化、聯網化及分享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汽車組件複雜化趨勢,自行維修日漸困難
汽車科技日新月異,如電腦化、ABS、安全氣囊相繼成為標準配備,同時對汽車零組件材料、品質及精密度的高度要求,使得汽車機件的複雜性及檢測、維修技術難度的日益提高,消費者自行維修越來越不可能,因此消費者對於汽車維修保養有由 DIY 轉為Do—It—For-Me 的趨勢。此外,全球汽車售後維修電商市場隨之快速成長,根據透明度市場研究(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最新報告,預估 2017 到 2025 年,全球汽車售後維修電商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上看 18.5%,市場規模也將在 2025 年來到 1,370億美元。
車聯網的商機蓬勃
根據 F&S 估計,全球聯網汽車銷售量至 2020 年將突破 5,100 萬輛;Gartner 預測至 2020 年將增至 6,100萬輛。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則預測 2016 年車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 190 億元,2015 至 2020 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 31.5%,2020 年車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 500億元。車聯網市場包括車聯網服務、車載應用服務提供商(TSP)、車載通信、車聯網硬體等。
產業及車用鋰電工具
產業及車用工具未來將朝無線化(鋰電池)、智能化、數位化發展目標為
- 高效化:節能省電為重點,朝向使用無刷馬達(BLDC)、高伏特數、高效率機械傳動等設計,以期節省電力輸出,延長使用時間及壽命。
- 智能化:採用精密數位控制及無線傳輸技術,達成生產過程監控與工態數據蒐集記錄。
- 綠能化:採用可重複充電的鋰電池並配合電池安全管理控制系統 (BMS),以期達到環保與節能的目的,取代傳統氣動工具。
- 省力化:藉由機電整合之綜效,以提高工作效率並避免人員因長期操作所造成工傷的發生。
- 無人化:結合機械手臂使用,能順利完成重複性高又要求精準度的工作,減少因人為所造成的失誤,提升製造效益。
數位控制鋰電工具的發展
工具的發展將逐漸朝數位、智能化邁進,它提供全新的操作模式並取代氣動及機械式等耗能及低效的傳統工具。發展趨勢為:
- 高效化:朝向精密無刷伺服 BLDC,高電壓設計,高效率機械傳動等面相全面推展。
- 智能化:數位控制搭載無線傳輸,達到工況記錄及精密控制技術的目標達成。
- 無線化:引進新型鋰電池,搭配先進控制線路,達成安全、節能、長壽命的動力來源。
- 省力化:藉由機電整合及 AI 技術(高端程式控制),發展人因工程等技術,改善長時間操作工具的不適感,降低工傷的發生。
- 無人化:發展先進工具控制技術,結合輕量型機械手臂,達到組裝、品質均一的無人化生產條件。
環保及安全認證仍為必備的行銷條件
鋰電池已成為無線工具的標準動力來源,歐美等先進國家對產品也都以高規格的安全標準及環保規定要求製造商,要進入歐美市場,環保及安全認證仍為必備的行銷條件。
電動巴士之各種發展趨勢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汽車電子零組件
產業及車用鋰電工具
電動巴士
產品之各種發展趨勢及競爭情形
產業之發展趨勢
汽車電子零組件
近年來原廠零件技術不斷提升,相繼引進半導體技術,使其與副廠技術之差距日益拉大,此乃身為副廠零件供應商未來急需克服解決之課題。
車用安全系統
車用安全系統為全球車用電子產品市場複合成長率最高的產品,因此全球各地包含知名 IT 產業廠均紛紛投入此領域。
車聯網系統
隨著科技的發展,聯網成本的大幅降低,隨時隨地聯網已經讓每個人視為必然,然而現在在行動中,尤其在車上的時間還是有許多限制,所以將車上打造成辦公室之外的第二空間充滿商機。
儲能系統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污染議題日漸重視,電動車及相關儲能系統市場也日益興起。車王與日本所合作開發的電池管理系統 (BMS) 及儲能電池箱 (Battery pack),除了安裝在電動大巴上,也提供客戶在家用、商業及工業用市場之應用,由於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目前車王所生產的 BMS 已大量使用在全球大型電動堆高機製造商。今年起也開始推廣電池箱及儲能櫃之商品化。
產業鋰電工具
充電式電動工具具有使用上的便利性,不會被工作場所的電力設施所限制,在先進國家,鋰電池電動工具已廣泛地使用,鋰電池生產廠因生產線已擴充完備相對地成本已具競爭力,在開發中國家,鋰電池電動工具也成為市場主流。
車用鋰電工具
傳統的車用工具以氣動工具和手工具為主,近年來由於環保的要求及移動的方便性,充電式工具也逐漸被採用。汽車及產業生產線及維修使用充電式工具的採用比率大幅增加。
產品之發展趨勢
汽車電子零組件
目前發展趨勢為朝向智能、節能、聯網之產品發展:
- 電壓調整器(以 PWM、RVC、LIN BUS、BSS 等方式控制及單晶片 IC 化。
- 整流器
- 以創新技術開發以 mosfet 為開關的高效率整流器。
- 發展光電、機電整合性之產品。
車用安全系統
- TPMS 無線胎壓控制系統朝智能化
- 近年來美國、歐洲、大陸、台灣……等國家立法標配 TPMS 售服維修需求大幅成長。
- 車聯網系統(IoV)
- 整合多套汽車系統、建立車聯網平台基礎;透過感測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處理、網路溝通連線、雲端平台架構……等技術,開發更安全、更節能與更便利的車聯網應用產品。
- 電池管理系統(BMS)
- 透過量測、管理、監控電池溫度、壓力、容量及充放電過程,達成主動平衡記錄數據、監測異常、設定報警,進而提高電池系統的整體性能、安全性能及使用壽命。
- 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
- 可應用在電網調頻儲能、電動車充換電、企業降低契約容量、尖離峰用電調度、取代柴油發電機之備用電源、可搭配太陽能及風能發電儲能等不同應用情境。今年起為透過台電電力交易平台,餐與台電日前輔助服務市場者,除能系統已為不可或缺之工具。
- 電動車三電系統
- 電池系統,提供電動車的電力來源。開發高性能電池系統,增加續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減小電池佔用空間、提升電池安全性。
- 電機系統,提供電動車的動力。開發耐高壓驅動、高穩定性、高可靠性電機驅動。
- 電控系統,電動車控制中樞。採集制動踏板、方向盤轉向等各種信號,根據相應的資訊發出相應的控制指令,並對電機驅動做出最佳的轉速與轉向控制。
產業鋰電工具
充電式電動工具:發展趨勢本公司繼續朝智能化高精密度定扭力工具發展。
車用鋰電工具
數位控制工具:高精度之數位控制精密工具及無刷馬達智慧型電動工具。
電動商用車及自駕電動商用車
電動化自駕車是車輛發展的趨勢,投入者已眾,但門檻很高,其中最缺乏的是智能車輛載具,這也是我們已具備的基礎,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競爭情形
- 汽車電子零組件:
- 目前市場競爭漸趨白熱化,故產品成本、研發能力、供貨速度及品質的可靠度是競爭之關鍵因素,尤其是最先進車系零組件的開發能力是最關鍵。
- 車用安全系統:
- 本公司以技術能力結合多年在汽車產業經驗具備研發製造之競爭優勢。
- 車聯網系統:
- 鎖定商用車,避開各大廠界投入的乘用車應用,提供人/車/油/貨/錄等地聯網加值服務,競爭者不多。
- 產業鋰電工具:
- 由於本公司生產的電動工具品質定位與一級大廠同級,因此也與其在市場競爭,但由於品牌知名度的關係,很難與其匹敵。中國大陸因為有和世界知名大廠代工經驗,加上成本優勢,也是本公司的競爭者。
- 車用鋰電工具:
- 車用工具在各地區皆有不同的領導品牌,也因此車王在各地區也面對不同的競爭者。車王的車用鋰電工具提供使用者有別於氣動工具的另ㄧ選擇,也迎合車修工具市場由氣動工具轉為鋰電工具的趨勢。
- 儲能系統:
- 包含電池管理系統 (BMS) 與電池包 (Battery Pack),提供完整的電池監測與控制,並具有電池包內的電池蕊主動電壓均衡及電池包之間的電壓平衡功能,促使電池包的容量具有最大效能輸出並延展電池使用壽命。
- 電動巴士:
- 目前國內有五家主要廠商投入電動巴士製造,包括華德動能、成運汽車、凱勝綠能、唐榮汽車、創奕能源。華德動能是第一家通過經濟部標檢局CNS(15511)充電設備安全規範,也於 104 年 7 月通過交通部的六項性能驗證規範,且國產自製率高達 65%以上,是國內少數具有申請政府補助計畫的電動巴士製造廠商。繼 2018 年新款甲類電動大客車發表後,2019 年推出的改良版甲類電動大客車,其關鍵零組件再次全面升級,除搭載與全球單一型式電動車最大產量之日產聆風(Leaf)使用同等頂級之 AESC 日本製造鋰電池及車王電合作之世界最先進主動平衡電池管理系統,更引進美國變速箱大廠(伊頓)的 AMT 系統。此車款為全球最輕的 12 米長電動大客車,並成功大幅提升電動巴士的續航力,足供一日市區行駛運用,為目前國內每度電之續航能力最優越者,性價比極具全球競爭力,華德動能於 110 年 2 月 1 日榮獲第一批「示範型」電動巴士車廠資格。
技術及研發概況
研究發展
未來研究發展方向如下:
汽車電子事業部
- 電力分配器 (PDU)
- 高壓繼電器 (Contactor)
- 高壓大功率馬達驅控器 (Inverter)
- 電池管理系統(BMS)
- 電池儲能系統
- 電動車 AI 控制系統
- EPS 車輛線控系統
-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 車聯網系統(IoV)
- 電動車智能控制系統
- 自駕車管理服務系統
- 車身控制模組(BCM)
- 整車控制系統(VCU)
- 液冷電池包
- CTP (Cell to Pack)
- 電池熱管理系統(BTMS)
工具事業部
- 發展高精密無刷馬達智慧型電動工具。
- 發展工業級組裝產業用充電式定扭力工具。
- 具有物聯網的智能工具。
- 發展大扭力低反作用力充電式定扭力工具。
- 發展電動助力車精密扭力控制動力單元。
電動巴士
- 建立電動車輛系統模組關鍵技術研發
- 推動電動車產業聚落
- 平台整合與驗證
- 電池國產化整合技術
最近年度、未來一年度(預計投入)及本年度截至年報刊印日止每年投入之研發費用:合併財務資料
長、短期業務發展計劃
本公司自成立以來即致力於產品的研發、技術的創新,以提昇產品品質,符合客戶需求,面對日益競爭之市場,茲就本公司行銷策略、生產政策、產品發展方向、營運規模及財務配合等方面之長短期發展方向分述如下:
(二) 市場及產銷概況
市場分析
主要商品之銷售地區
市場佔有率及市場未來之供需狀況與成長性
市場未來之供需狀況與成長性
需求方面
電子事業部:
全球汽車產業在 2030 年將面臨重大的改變。依據 EnergyTrend 的報導,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2019 年 5 月 27 日報告表示,2018 年底,全球電動車的保有量年增 63%達到 510 萬輛,顯示電動車市場的增長非常快速。報告也預估至 2030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會達到2,200 萬輛,屆時全球電動車的保有量將達到 1.3 億輛。如果政府政策積極推動的話,2030 年全球電動車保有量可能達到 2.1 億輛,將佔到全球 10 億汽車市場的 20%比重。報告表示,目前電動車的採用主要仍在於汽車市場,但未來電動巴士可能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電動巴士的保有量也達到46 萬輛,其中 2018 年中國電動巴士的銷售量就達到 9 萬輛,預估全球電動巴士保有量 2020 年達 53 萬輛,2025 年達 157 萬輛,2030 可能達近 400 萬輛,未來電動巴士及電動商用車零組件及控制系統之市場商機發展潛力非常龐大。
工具事業部:
工業組裝工具市場對傳統氣動工具的需求因環保及綠能風潮的影響下將逐年減少,逐漸會被淘汰,電動工具的需求將逐漸擴大以取代傳統氣動工具。
供給方面
電子事業部:
汽車電子零組件乃屬於汽車之關鍵性零件,近年來,因大陸廠商的崛起,價格的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全球經濟因素影響,大廠併購以提升市場佔有率現象頻繁,已形成大者恆大之勢。
工具事業部:
智能高精度組裝工具發展潛力龐大,車修工具提供較競爭者更多的鋰電工具以及鋰電數控工具的選擇。
競爭利基
- 優異的產品品質及品質可靠性
- 專業穩定的行銷團隊
- 快速的產品研發能力
- 完備的機電整合能力
- 高效率的彈性製造系統
- 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系統
發展遠景有利及不利因素與因應對策
有利因素
汽車電子零組件
- 依據經濟部資訊處統計資料顯示汽車零件產值可望再度超越整車
- 車輛電動及智能化為汽車電子提供龐大的發展商機
- 新興地區汽車銷售市場成長快速
- 通過國際認證,產品品質深受肯定
- 國內擁有完整電子產業體系,可加速新產品研發
- 中美貿易重大爭戰台灣製造產品展現發展機會
產業及車用鋰電工具
- 亞洲地區目前能提供完整之鋰電池及工具整合性解決方案之廠商只有車王及少數廠家。
- 車王強項之衝擊式電動工具已逐漸為市場接受,數量會逐漸增加。
- 授權知名品牌(ACDelco)全球知名度高。
- 新興市場仍有成長空間。
- 中國大陸汽車市場仍大幅成長,車王與大陸及台灣車廠關係良好。
- 本公司與知名品牌具有合作空間。
- 車廠組裝線開始大量使用充電式工具,逐漸取代傳統氣動工具,未來市場需求激增。
電動巴士
台灣預計在2030年達到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之目標。
不利因素
汽車電子零組件
- 台灣經濟邊緣化
- 因應對策:
- 增加本身產品的競爭力及提高附加價值,藉由高品質且較國際競爭者低的價格,不斷提高客戶認同度及依賴度以鞏固雙方合作關係,才不致於因國際間形成貿易壁壘而被取代。
- 因應對策:
- 產品認證嚴格且時間長
- 因應對策:
- 縮短新產品開發時間,加強與下游客戶之合作關係,並提升產品技術層次及開發高附加價值之產品,以獲得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廠商產品之訂單,取得較競爭者搶佔市場之先機。
- 因應對策:
產業及車用鋰電工具
- 知名品牌電動工具價格非常具有侵略性,已開始對鋰電池工具積極降價以刺激需求。
- 仍受到大陸生產的低價產品競爭。
- 各主要市場仍為知名品牌佔據。
- 大陸零件供應商水準與技術提升慢,人員流動性大、材料交期及品質無法符合需求。
因應對策:
- 加速產品創新。
- 強化跨領域技術整合能力。
- 強化電子商務行銷能力。
- 加速推出組裝線用之智能鋰電工具。
電動巴士
- 由於台灣電動巴士產業尚屬萌芽階段,台灣內需規模較小,政府對此新興產業輔導政策力道欠缺。
- 因應對策:
- 華德動能以自身電動車為平台,不斷協助零組件供應商改善其產品性能,進而提高零組件供應商的技術能量。並提高自製率以帶動供應鏈廠商研發技術升級。
- 因應對策:
- 大陸業者的無序競爭:由於產業發展前景大好,因此造成中國大陸地區有為數眾多之材料供應商。但台灣多數廠家並無電動巴士自主設計能力,頻頻以非法拼裝型態進入國內市場,有可能造成不公平之反淘汰現象。
- 因應對策:
- 為克服對手之競爭,本公司除了加速新產品開發和提高產品品質並藉由國際合作新模式擴展國際市場,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同時也藉由已建立品牌知名度吸引新客戶,並積極提供其他附加服務,以提升客戶忠誠度及使用。
- 因應對策: